《與成功有約》02- 新時代,舊煩惱

by 夏夏
已發表: 最後更新時間

延績上一段作者提到的實驗得知,一般人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且立場客歡,但透過實驗卻証明,雖然他人的結論與我們不同,但那並不代表對方就是主觀的或錯誤的。

一旦從實驗中得知並了解自身的基本思維與假設,以及人生經驗所形成的影響力,我們就越能夠為自己的思維負責並加以檢視,也更能接納別人的觀點與思維,讓自己的見解提升到更客觀的層次,這段過程便是思維轉換的歷程。

思維轉換

「思維轉換」( Paradigm Shift ) 一詞是哲學家孔恩 ( Thomas Kuhn ) 首先提出的,他在他書中闡釋,每一項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,幾乎都是先打破傳統、打破舊思維,而後才成功的,比如哥白尼主張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,並非地球是宇實中心;比如愛因斯坦的相業論為科學界帶來另一波的進展;再比如細菌論學說帶動了現代醫學的進上…像是今日的民主政治取代過去的君權神授制度,這也是思維轉換的結果。

作者在書中舉了自己的一段地下鐵經歷來詮釋「思維轉換」:

在週日早晨的紐約地下鐵內,乘客都靜靜地坐著,或閱讀、或沈思、或小憩,此時上來了一名男子與幾個小孩,孩子們的喧嘩吵鬧聲破壞了車廂內寂靜的氣氛,那名男子就坐在作者隔壁,而他對於孩子們的撒野無動於衷。作者忍著不滿的怒氣對那名男子說:「先生,你的孩子打擾了不少乘客,你可以管管他們嗎?」

那名男子抬起呆滯的眼光,如大夢初醒輕聲地說:「不好意思,我是該管管他們,我們剛從醫院離開,孩子的媽在一小時前剛過世,我六神無主,我想孩子們大既也不知如何是好。」

瞬間,作者的思維轉換了,一旦他對於看待事情的角度有所改變,想法、感覺與行動也會隨之改變,他同情與憐憫之心取代了先前的怒氣,他說:「我很遺憾尊夫人過世了,你需要聊聊嗎?或者有什麼我可以幫上忙的地方?」

當然,有些人即使得知真相,可能只是略感遺憾或稍有罪惡感;也有可能是不為所動的持續發怒的說:「那你也不能永縱自己的孩子打擾別人啊!」;更或者是有人是一開始就察覺出那名男子的思緒有異,給予主動的了解與協助。這些不同的反應關係到品德,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思維,如果本性與品德不改,思維也難以轉換。

原則是品德成功論的基本信念

人生有些定律是指向成功圓滿的明燈,相當於人世間的自然法則,又彷彿自然科學的定理,放諸四海皆準,任何人都無法否定其存在或正確性。

原則與實務

原則不同於實務,實務是特定的行為或行動,往往指某一種情況,一旦情況不同就不見得適用,就好比孩子的教養,教養第一個孩子的實務方式不一定適用於第二個孩子或其他孩子。

實務是個別的、局部的,原則是普遍的、整體的,它不是價值觀,一群盜匪可能有相同的價值觀,但他們違反了良善原則。價值觀是地圖,原則是地點本身。

循序漸進的原則

人生有許多成長發展的階段必須循序漸進,比如幼兒先學會翻身、坐立、爬行,然後才會會走路、跑步,每一個階段步驟都是重要的,且需要時間來進行。

在有形的事物一,我們較能接受循序漸進的原則,但在精神領域、人際關係、甚至個人品行上,一般人卻不見得能夠認同或加以實踐。作者舉了他自己的例子:

在女兒三歲生日聚會那天,她站在客廳的角落,手上緊抓著玩具禮物,不讓其他小朋友玩。作者面對在場的家長,覺得十分尷尬,因為他那時正好在大學教授人際關係的課程,他決定趁機教導女兒禮讓的觀念。

他先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女兒禮讓玩具,女兒拒絕了;接著他試圖跟女兒講道理說:「妳現在讓小朋友玩玩具,以後去他們家,他們也會讓妳玩他們的玩具。」女兒還是拒絕了。覺得很窘的作者使出賄賂招術,殊不知這招也失效,這讓作者發火了,他威脅女兒:「再不讓出玩具,待會兒妳就倒大楣了。」女兒則是大哭的回應拒絕。最後作者採取強迫手段,從女兒手中搶下玩具,分給其他小朋友玩。

作者當時擔心其他家長反應的程度,更甚於對孩子成長及親子關係的重視,直覺認定自己是對的,女兒不肯禮讓玩具是錯的。他缺乏耐心,又未能體諒女兒幼小的心靈,一味期待她懂得禮讓,最後只能倚重父親的權威,強迫她服從。如此一來,反而凸顯弱點,因為他必須倚重外力來達到目的,不但阻礙女兒的成長,也妨礙他獨立判斷及與自律能力的發展,對彼此的關係弊多於利,結果造成畏懼心理取代合作態度。

作者事後回想,如果他當時更成熟,就不致訴諸父親的權威,而會基於愛護與教養子女的立場,以及對禮讓觀念與兒童成長的了解, 讓女兒自行決定要不要讓出玩具。即使女兒決定不讓出玩具,他可以帶孩子們玩其他有趣的遊戲,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,也解除了女兒心理上的壓力。

教養孩子,方式可以依情況有所不同,但都必須基於以身作則與循序漸進的原則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