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為什麼事情明明很多卻都不想做》找出拖延原因,克服拖延症

by 夏夏
已發表: 最後更新時間

你有沒有這種經驗?

該做的事情就擺在那邊,但就是完全不想去做。比如,明天就要上台簡報了,但你卻無心準備簡報,在公司時的你不自覺地開始整理起辦公桌或一堆未分類歸檔的文件;回到家不是忙家務,就是窩在沙發上追劇。

明明內心有劇烈的罪惡感,卻還是不知所然的不想做該要做的事。

原來拖延症是種自我保護的方式,不是覺得完成任務這件事不重要,反倒是因為覺得這件事很重要,想做得完美但又怕做不好,於是陷入一拖再拖的局面。等到期限將至,才急忙地把簡報趕了出來。

為什麼讀這本書?

許多自律的人都說,他們並非自律之人,拖延症也是讓他們頭痛的大魔怪,就是為了打贏大魔怪,才逼迫自己一定要好好的按表操課。可見拖延症是很多人的通病,只是症狀輕微嚴重與否,以及自己願不願意面對這項事實。

看到這本《為什麼事情明明很多卻都不想做》的書名,內心馬上有叮咚的感覺,這不就是自己常常會出現的心境嗎?副標寫著:「每天 20 分鐘克服拖延症,從此天天睡滿 8 小時,工作再多也能從容做完」,想著是何仙丹妙藥可以治療此症,便用零碎時間讀了這本書。

你是哪種拖延症患者?

拖延是結果,造成拖延的心理因素各有不同。
書裡將拖延症的類型分為五種,你屬於哪一種類型呢?

一、憂慮者

問問自己:

  • 是不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思考眼前的任務,最後才終於就定位開始工作?
     
  • 晚上失眠,是不是因為心中一直記掛著待辦事項?
     
  • 是否還沒著手進行工作,就已經感到筋疲力盡?

憂慮者總是花了許多精力在思考工作,擔心著來不及在期限內完成,或想像執行任務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,於是進度就落後了。

二、完美主義者

問問自己:

  • 執行一項任務時,是否執著於做出完美的成果,於是一次又一次地檢查,好確保沒有出錯?
     
  • 是否只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事?
     
  • 就連具有建設性的批評,聽在耳裡也像是一種攻擊嗎?

完美主義者希望每項工作都很「完美」,於是耗費許多時間不斷修改內容,努力想讓它變得更好,花了太多時間在細節上,以致有拖延的現象產生,或者因為害怕成果不夠完美而沒有進度。

完美主義者的做事方法,很容易陷入事情做不完的迴圈之中。

三、濫好人

問問自己:

  • 是否總是第一個自願幫忙,或願意承擔更多工作?
     
  • 當有人請求幫忙時,總是否感到難以拒絕?
     
  • 一整週工作的時數,是否已經超過薪資給付的範圍?

濫好人總想幫忙別人。只要有人提出請求,他們幾乎都會答應,忽略了評估這些幫忙會影響到自己原本的工作排程。但時間不足或精力透支時,就會導致自己的任務被擱置而拖延。

四、瞎忙族

問問自己:

  • 每天做了許多事,卻從來沒有完成更大或更重要的工作?
     
  • 在會議中,是否很難傾聽或者好好坐著?
     
  • 是否經常投入新的嗜好,但也很快就會放棄,或者,在一件新的事情尚未完成之前,又很快的跳到下一個任務?

瞎忙族經常受到一些速成的小任務吸引,那會帶給他們即時的滿足感。但這種做事方法也為他們帶來問題,每當更大的專案或工作截止期限將至,他們的進度卻還是停滯不前。

五、隱性拖延症患者

問問自己:

  • 是否喜歡在壓力下工作嗎?
     
  • 就連演唱會門票或旅遊訂房這種需要搶購的東西,也總在最後一秒才下訂?
     
  • 是否直到最後一刻才動工,導致必須熬夜工作,好趕上截止期限?

隱性拖延症患者看似沒有拖延的現象,因為他們並沒有錯過任何截止時間。但因為他們習慣在截止期限前完成任務,成果的品質通常較為低落。

誠實面對自己的拖延症

書中提到人們無法停止拖延的一個原因是,自己很難判斷到底是什麼時候在拖延,明明每天都很忙,但就是莫名其妙地沒有完成真正重要的任務,或實現遠程目標。拖延,已經成了一種習慣。

作者建議利用「正念」的力量,來協助自己關注並意識到自己何時在拖延,又為何會拖延。可以採取靜坐或冥想的方式,讓自己面對拖延的自己。

書裡分享了靜坐正念冥想及開放覺知的步驟,無論你是不是拖延症患者,在這個變化快速、資訊爆量的數位時代,「正念」的力量都能有助於我們尋得平靜及找回自我。

找出動力來源

有些事會被拖延,是因為自己不知為何而做,就會不想去做。作者建議了一些可以讓人維持動力的方法,包含了:記住你的「為什麼」,尋找任務中的小樂趣、將任務遊戲化及設置獎勵…等。

而在大型專案或長期目標的執行過程中,不要貪心,比起一年一度的大計畫,每天做一點點則更能讓自己有進度。

觀點與想法

最近讀了很多本跟時間管理、拖延症、習慣養成的書,發現萬法不離其宗的規律,像是《完成》這本書提到任務不能被如期完成的關鍵兇手是完美主義,其中的害怕成功 ( 或害怕完成 )的論述也與此書有不謀而合之處。

而每天做一點點,則與《原子習慣》中的「兩分鐘法則」相呼應。

由此可知,無論是戒除拖延症,或習慣的建立,讓讓行動輕而易舉及讓獎賞令人滿足,都能有效地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。

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是關於正念的執行,過去我已習慣在一天結束之前覆盤今日、規劃明日,現在則是在覆盤與規劃前,加入靜坐七分鐘的執行。

這個方法確實幫助我完成了一些沒有期限、不做也不會怎樣的任務,比如閱讀完一本書後就寫閱讀心得就是這類的任務。不寫閱讀心得並不會怎樣,寫了也不見得能看出什麼成果,然而在書中的「向下追問法」及正念靜坐的協助下,我找到了初衷、尋回了動力,讓一些被閒置的任務得以慢慢地被執行完成。

要說缺點的話,就是副標有點太誇大,且與實務執行上有落差;其次是架構較為零散,就拿靜坐、正念與開放覺知來說,就是分別散佈在不同章節的。即便小有缺點,這本書還是帶給我在任務執行力的提升上有很大的幫助,推薦有拖延症的你閱讀。

  • 更多關於時間管理的文章 ➡️ 請點我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,我將與你分享這一週生活的美好,同時提供本週精選文章連結,讓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,更快地找到主流文章傳送門。也可以追蹤我的粉絲專頁及 Instagram 接收最新動態。

* indicates required
填寫你的電子郵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