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了寫作題材卻擠不出寫作素材的內容,該怎麼辦?

by 夏夏
已發表: 最後更新時間

「如何擁有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?」文章後,收到讀者私訊:「原來什麼事都可以寫,現在的新問題是,有了寫作題材卻擠不出什麼內容,該怎麼辦?」

在文章內容素材的搜集方面,我有二大功法,這二大功法可以單獨使用,也可混配運用,接著就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生出文章內容來的:

先有寫作題材,再找寫作素材

先決定要寫作的主題,再進行寫作素材的內容搜集,在過程中寫下自己的觀點想法,最後整合起來,有點類似讀書時期的寫作文模式,也是大家最熟悉、最習慣的寫作方式。

舉例來說:2022 金曲獎的年度歌曲獎得主茄子蛋說:「不管這世界發生多少令人傷心難過的爛事,還是要選擇善良,才能問心無愧地走下去。」 在社群平台則有張圖文被大力按讚並轉發的內容是:「如果有一天,我變得不再善良。請記得,從前的我就是因為善良而總是傷痕累累。」

面對有著不同詮釋的「善良」主題,你有一些想法想表達,此時可以就「善良」這個主題進行大量閱讀,或者網路爬文、逛論壇,搜集你想呈現表述的資訊,再用自己的方式予以彙整並呈現出來,一篇有內容的文章便可呼之欲出。

在大量閱讀或爬文中,你也能捉出一些脈絡,並加以應用在自己的文章裡,形成段落的層次感。

你說:「這算是抄襲嗎?」如果一字不差的抄、整個段落的摘取,那的確是抄襲,你的文章只能算是轉載。但若是你把搜集來的素材,用自己的語言詮釋,並加上自己的觀點表述,那便是屬於你自己的學說。

先決定寫作題材,再倒推回寫作素材的搜集,這是以終為始的作法,是最熟悉的由上而下寫作法。我初期的寫作偏向此法,至今大概也有七成的文章是採用這樣的方法來堆疊文章內容與層次。

平時搜集寫作素材,再找出共同的寫作題材

以終為始是由上而下垂直式的素材搜集,另一種方式則是水平式的素材搜集,與其呼應的,目前很夯的「卡片盒筆記術」就可適用於這個寫作功法。

在資訊輸入時不刻意的選擇類型,經由筆記記錄來搜集素材,再加以分類寫作題材類型。待該寫作題材的素材內容量夠多時,再彙整並發想主題來進行寫作。

這樣的方式較輕鬆自由在,資訊的輸入目的性沒那麼強,感覺更愜意。然而,這方法的前題是先有豐富的寫作素材,如果你過去的閱讀沒有筆記的習慣,寫作素材庫會相對薄弱,就無法發想出適合的主題。

因為參加楊斯棓醫師的徵文活動,收到了許多各種不同類型的贈書,許多書籍都是我過去未曾探索的,即便在書局看到它們,大多也是選擇略過。

如今這些書籍透過贈送的方式來到我的生活裡,勾引起我的閱讀欲望,此時的閱讀是不帶目的性的,讀起來更為輕鬆自在。碰上不錯的寫作素材,除了記錄下來,還會用自己的話再加以詮釋,或寫下當下的想法,日後寫作時便可由這些寫作素材裡找出同類型的寫作題材,加以彙整組織就可以形成一篇文章。

結語

在寫作過程中,來自真正的新創知識並不多,大多是一個論點再佐以個人觀點衍生出的系統或學說。

比如「卡片盒筆記法」Zettelkasten,是由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發明的方法 ( 在德語中 Zettel 是卡片 / 筆記 / 紙條的意思,而 Kasten 則是盒子 / 箱子的意思,合併起來就是卡片盒筆記法 ),而將這個筆記術透過文字形成知識傳達宣揚的,卻不僅止 Niklas Luhmann一人,以《卡片盒筆記》 一書來說,作者就非 Niklas Luhmann 本人,但卻是卡片盒筆記術為人知曉並應用的開始。

隨著數位筆記 APP 的研發與更新,更有將卡片盒筆記術結合各種數位筆記的教學內容產生,這一連串的知識延伸,關鍵來自於筆者的觀點與系統,內容則是由最原始的論點衍生而來。

簡單來說,一篇文章知識的產生就是東拼西湊的碎片資訊的彙整,寫作技巧則是資訊彙整與文字吸睛兩大能力的呈現。文章內容的豐富度與層次感,取決於寫作素材的廣度與深度。各類創作的根源大多是依此主軸產生,文學作品的創作如此,戲劇電影的創作亦是。

你給大腦輸入什麼資訊,產出的創作就是那個類型,文章要能有豐富且有層次的內容,就要補給相關的資訊,無論是專業性的深度,或是多元性的廣度,練好資訊輸入的基本功,作品的呈現自然會隨呈現不同的風貌。而閱讀,是各種資訊輸入的最快取得管道。

二大寫作功法中我喜歡哪個呢?

以習慣來說,「以終為始」是較為熟悉的功法,若是用在知識文上,更能有效協助將知識內化。長期而言,練就「閱讀發想」功法則更能保有寫作的熱情,因為自己可以咨意的選擇當下的資訊吸收,在大量寫作素材的搜羅下挑出共同的寫作題材來著手書寫文章,閱讀時較隨性,寫作時較不費力,相對而言更能走得長久。

試想,寫作若是件痛苦的事,又要如何寫得好呢?
想要文章寫得好嗎?現在就開始多閱讀有料文章來幫自己堆疊寫作素材吧!